“需求井喷!”
“轻松收入过万”
“90后加入陪诊大军”
……
上海独居老人超过30万
其中相当一部分存在“看病难”问题
“陪诊师”这种新职业
也在沪上彻底火了
帮助有需要的人
让陪诊员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但他们也在思考:
陪诊行业如何更专业和规范?
陪诊员陈语涵表示
正规的从业人员
都希望陪诊员能成为一个有“身份证”的职业
有一套规范化的标准和流程
患者家属:
解决了大难题,但又怕出问题
上海市民奚小姐表示,这个新型职业,帮助她解决了大难题。奚小姐的父亲得了肺结核,需要一个漫长的治疗周期。“我自己不能经常请假陪伴看病,所以就找了一个陪诊员。有一次,医院的CT取号机坏了,只能自己去排队,他让我爸在一边休息,自己站着排了一小时的队,做好后还把我爸送出医院,叫出租车回家。”
“这种新事物也需要正确的引导方向和规章制度去约束。比如收费标准纯粹靠双方讨价还价,我找的陪诊半天需支付200-500元。还有,如果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纠纷,我不知道去哪里维权。”她说。
市民徐女士则不愿意接受陌生人陪看病。她说,小毛小病就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真的出现大问题,第一时间还是会通知最亲近的家人。“生病的时候,我觉得亲情更加可贵。”
院方:
还是希望是家属陪同
上海某三甲专科医院的门诊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院方希望是家属陪同,有个值得信赖的监护人比较好。“就目前来说,陪诊还处在一个模糊地带,也可能扰乱医疗秩序,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陪诊是不是会变成医托?是不是会泄露患者隐私?大量陪诊员涌入医院开展商业行为,有可能打破公平就医的模式,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陪诊员“蜜桃”表示,在网络上,很多短视频都在传递着“做陪诊员,轻松月入过万”的信息,其实为了卖课。
记者也看到,目前市面上一些营利性机构,以“陪诊”为名,行“推销”之实。在陪老人看病的同时,特别是陪诊之后,借由这一渠道开展“周边产品”经营活动,将“陪诊”作为介导老人消费保健品及保健服务的入口端,有时甚至损害老年病患健康与利益。
对此,不少网友也建议:
陪诊师需要培训考核
才能上岗服务
最新消息传来
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在沪首开
上海开放大学分批次培训五百人
24日,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首次联合开展“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公益性培训,主要赋能社区居家为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同时,也“以良币驱逐劣币”,让某些“营销性”陪诊远离出门求诊的老人。
原居安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愿望,就医陪诊服务作为社区居家养老的个性化需求,也成为很多独居老人居家养老的痛点和难点。
对此,上海部分街道也在进行相应探索。有的街道推出包含“助医”服务的居家颐养计划,有的街道提供居家养老菜单式服务,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将陪诊服务纳入其中,供老人们选择。
不过,“每位志愿者每天需要上门探访30到40位老人”,这样的陪诊服务有点忙得不可开交。
直面老人就医陪诊需求,补上专业人才队伍短板,为此首届上海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在上海开大启动。首期培训面向本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站及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为老服务工作人员。
据悉,为期4日的课程安排饱满,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培训内容涵盖:陪诊服务专业流程、医疗就诊流程及注意事项、老年人心理护理及陪诊沟通、陪诊服务规范与法律责任等。
这项民生培训还将分批次举行,今年计划培训500人左右,实现本市16个区全覆盖,为申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日渐凸显的助医需求提供人才队伍支撑。事实上,这支“正规军”也在某种意义上起到规范陪诊行业和市场的作用。
自2021年起,上海开放大学持续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非学历培训,已累计为行业培养养老照护服务评估师、养老护理内训师、老年社会工作者等从业者5500余名,推动了上海市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明年,学校还将启动全市6万余名养老护理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对于职业陪诊你怎么看?
(转自:上海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