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党中央和市委、区委部署安排,九里亭街道于今年9月份开始,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九里亭街道党工委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九里亭街道党工委主题教育办公室从今日开始,将陆续推出:九里亭街道党工委主题教育学习手记。
将“二房东”拉进“治理圈”,探索出租型社区治理新途径
九里亭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王平
9月14日上午,松江区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大会。街道闻令而动、迅速响应,于9月18日上午,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部署会,对街道的主题教育作全面动员部署,明确工作安排。我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到带头学、带头改、带头抓。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开展大兴调查研究,不断坚定理论学习的“主动之心”、锤炼调查研究的“坚韧之心”、淬炼成果转化的“为民之心”。坚持以“实”字为导向,把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贯穿始终,扎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在新征程接续奋斗的实践过程中彰显科学思想的伟力。为此,我深入学校、社区开展大调研,通过加强实地走访,切身了解基层存在的痛点和堵点问题,做到以学促干、学干融合。
九里亭街道辖区人口密集,人员流动性高,辖区内有许多出租型社区,为了更好进行基层治理,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以杜巷小区为样板,将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有机衔接、良性互动、融合发力,进一步打通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
创新治理议事机制。杜巷小区作为农民自建房小区,共有326栋房屋,常住人口7200余人,其中流动人口高达6000余人,带来了诸多治理难题。为此,街道邀请市委党建办、区委党建办等相关部门,及上海大学多位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径,形成“1+3+326 小圆桌”议事机制,即组建3个先锋楼组工作小组,并在326栋房屋内的公共区域开展“小圆桌”议事活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居民共治活力。
引入智能管理手段。为加强小区平安建设和人口管理,街道组织平安办、九里亭派出所等部门为杜巷小区配备“智慧公安”和“雪亮工程”等智能化管理手段,实现小区人员登记采集率达80%以上。通过推广“巷里一家”二维码, 督促租客在搬进小区时扫码“签进”、 搬离时扫码“签出”,及时动态维护小区实有人口底册。
制定社区管理规范。为解决农民自建房小区在物业管理方面缺乏监管标准等问题,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制定了《九里亭街道物业服务管理考核办法》,将农民自建房小区物业纳入街道城建中心的考核监管。在此基础上,指导杜巷居民区党支部牵头制定《业主手册》和《租客入住须知》,一手保障租客和房东的权益,一手提升小区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将继续深入基层、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落实对策,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硬招。
以学促干,深挖调查研究根源,解决群众难题
九里亭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陈彪
作为党员干部,一方面,要坚持全面系统、深入思考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他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等政治理论。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进、联系实际学,立足岗位实践筑牢理论武装之基、凝聚理想信念之魂。
坚持需求导向,深挖问题根源。我始终坚持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让调查研究成为推动此次主题提质增效的“最强音”。在对亭汇居委会辖区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到九里亭外国语实验学校因现有学生多(小学部47班,中学部20班),上下学期间家长车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因缺少停放场地,占据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造成交通拥堵及通行安全问题。有居民反映自己居住的亭汇花苑九杜路西门出入口因车辆管理增设移动铁闸和巨型绿植,需稍绕路去地铁站的困难。
我通过组织城建中心、动迁办、九里亭居委会等单位专题研究九里亭外国语实验学校早晚高峰停车难相关事宜,各单位就学生上下学安全管理进行讨论,实行错时上下学、共享空间(协调辖区企事业单位场地开放)等措施,确保学生出行安全有序,为辖区居民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下一步,我将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学”字下足功夫,做到保持主动自觉学、改正作风大胆学、结合实践高效学,努力实现行之有力、行之有向、行之有效,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深入基层集民情,推动调查研究落细落实
九里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陈艳
为做到调查研究举措落细落实,我针对分管的社区口工作,铆定辖区各居民区作为调研的首要对象,既收集民情和意见建议,也进一步了解居民区在具体事务推进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通过走访、会议等形式,针对街道内的社会组织的运行情况、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了专题研讨。当前街道共有26家社会组织,其中公字头社会组织5家、基金会1家、社团2家、幼儿园7家、培训机构4家。当前街道社会组织主要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在于对本地政府的高度依赖性,即向外拓展方面做得比较有限,只有少部分社会组织有承接街道外项目的能力,剩余社会组织主要依靠街道购买服务需求及本身自营业务来维持运营。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能力有限。对于部分社会组织,尤其是幼儿园、培训机构等社会组织而言,其本身对参与社区治理的兴趣和能力都限制了其协助政府开展社区治理的可能性。
针对以上问题和仍在研究的更深层次问题,我不断思索破局之法,一是强化社区社会组织内生动力,通过提升队伍能力提升竞争力;二是强化社会组织创新能力,积极发现社区治理难点及需求点,并通过更科学性、更专业化地构建治理项目,让他们主动参与社区治理;三是强化街道公字头社会组织平台枢纽作用,拓宽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