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半年,足迹踏遍奉贤,由区委宣传部主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选择奉贤选择未来”百人融媒采访活动终于结下硕果。市作家协会散文组作家、区摄影家协会摄影家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各行各业采访来自五湖四海的近百位新奉贤人。“上海奉贤”公众号推出专栏,讲述他们选择奉贤,扎根奉贤,与奉贤共成长的动人故事。
一位青春洋溢的年轻姑娘,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的莘莘学子,都以为,她理应在高端媒体展示其专业才华并有一番作为。学姐学妹们先后进了新华社、《解放日报》等新闻机构。而她却选择了一条自主创业之路,从事起了公益事业。她是益路同行公益促进中心的负责人——周蓉。
是怎样的机缘和动力让她走上了公益之路呢?
回溯2008年,上海正紧锣密鼓筹办世博会,刚毕业的周蓉参加了组委会组织的公益活动,负责策划执行工作。期间她招募了大量志愿者,这些志愿者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认可,为城市书写了一张闪亮的名片。
更难忘同年的汶川地震,她发起了“震后灾区儿童手拉手夏令营”活动,将灾区孩子接到上海,实施心理重建和创伤疗愈。孩子们离别时的泪水和依依不舍,使周蓉深受感动。
人性本真的一面是将真善美体现出来,带着一颗真心去帮助他人,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你帮助别人时所获得的快乐,是做其他事所不能比拟的。“我并不为没能去新闻媒体单位工作感到惋惜。选择公益之路非但值得,且同样需要真诚、宣传、动员、沟通的新闻手段,所学专业是有用武之地的。”周蓉如是说。
十余年“益路同行,益路有你”,在这样的口号下,周蓉带领中心团队坎坷前行,至今已结出令人瞩目的累累硕果。
关爱残疾人,让残疾人享有与健全人平等的权益,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首先要让健全人从身心上去体会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才能营造尊重、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中心组织了坐轮椅,戴助听器,蒙上眼罩行走等活动,开展健全人对残障人士的“公益体验”,点燃了健全人心中的公益之火。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彭沉雷来到活动现场,语重心长留下三个字:“很重要!”
周蓉认为,不能把公益狭义地理解为捐款做慈善。上海有数十万残疾人士,如何助力他们回归社会实现多元化就业,是摆在面前的当务之急。
中心成立了残障人士培训基地,残健融合地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残障人士有比健全人所不具备的生理优势,他们做事似乎更专注更细致。经过培训,不少残疾人做出的工艺品精巧雅致,创意十足,在公益销售中广受欢迎。据统计,中心已先后输送近二百名残障人士顺利就业,近一半走上了文创设计师的工作岗位,其中不乏名品大牌。说到这,周蓉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公益体现的是社会责任,勇敢的担当,无私的奉献。
2020年那场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让人记忆犹新。当时口罩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周蓉闻风而动,组织了二百多名志愿者赶赴口罩加工厂。此时工厂正苦于人力不足,同时面临巨大需求压力。志愿者的到来,犹如给厂家添加了一支生机勃勃的生力军。工厂员工白天工作,志愿者晚上加班。每天十二小时,夜以继日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有力保障了抗疫工作的开展。
公益促进中心落户在奉贤。回忆起当年周蓉满怀感激之情。当初社团准入手续繁琐,门槛很高,是奉贤以开放的目光积极引进孵化了一批优质的社会项目,是奉贤向周蓉团队敞开了热情的怀抱。“奉贤是我们的福地!”周蓉不无感慨地说。
十几年的耕耘,锲而不舍的努力,进社区,进楼宇,进企业,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遍地开花,成绩斐然。
仅三年,中心即通过三A社会组织评审,意味着能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获得政府购买服务;队伍也不断壮大,迄今已拥有一支一千多人的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各类公益活动中。一系列荣誉称号纷至沓来,更是对周蓉团队辛勤付出的回报:在“燃创黄浦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十佳创业新秀新苗奖;在第三届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中获社会组织类金奖,并获文创项目扶持奖金;2010年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被授予铜奖。
用青春点燃公益之路。周蓉正义无反顾地行走在她为之热爱、为之追求、为之付出的公益之路上,她的路定会越走越宽。
(转自:上海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