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心中的灯永不灭
创始人
2025-05-22 08:23:37
0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即将在国庆上映。这几天,86岁的顾菊康老伯正在养老社区四处请教,如何用智能手机购买电影票。作为一名志愿军老兵,他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回到”朝鲜战场的机会。“那里有我的很多战友,他们没能回来。”

顾菊康曾经服役的部队,是一支鲜为人知的神秘之师。它诞生于建国初期的上海,在朝鲜战场屡立奇功,因为官兵大多拥有本科学历而被称为“学霸部队”。它是新中国第一支探照灯部队,如今依然有一群老兵,忠诚守护着它的荣誉,想方设法让这支传奇部队的历史,以及自己的战场亲历留存下去。老兵们说:加入探照灯部队就像在心中点亮了一盏灯,从此这盏灯伴随着他们,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

图说:探照灯部队战士们在朝鲜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成军于上海的“学霸部队”

建军节那天,普陀区天目湖宾馆,11位老兵阔别3年后首次聚会。今年是建军96周年,也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白发苍苍的老兵们从全市各区赶来,为了纪念,更为了铭记。

“每次聚会,能够参加的人就会少一批,特别是志愿军老兵,现在还能出席的已经不多了。”聚会的召集人是老兵曹新华,他告诉记者,这次前来参加的,有6位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他们见证了这支传奇部队的诞生,也能诠释它为什么被称为“上海学霸部队”。

探照灯部队诞生的背景,是建国初期上海遭受了国民党空军的轰炸,由于防空力量薄弱,伤亡损失严重。1950年,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苏联莫斯科防空集群中的一批精锐部队,成建制开赴上海开展防空作战,其中包括最先进的喷气式歼击机、雷达、高炮以及探照灯部队,这支在当时战斗力极为强悍的援军,抵沪后立刻扭转了战局。

上海防空保卫战胜利后,苏军人员逐步撤离,将装备留下移交给人民解放军空军,并进行培训。于是,全军抽调精锐加入其中。今年90岁的老兵薛迪敏,是初代探照灯部队的政工干部。“防空部队在那时是全军技术含量最高的部队,我们的探照灯有索敌雷达,对操作员的文化素养要求很高。”薛迪敏说,从此以后,新中国有了第一支探照灯部队,成为我国防空部队的始祖之一。

薛迪敏回忆,探照灯部队最早的1100余名骨干,本科学历占了大多数。文化水平之高,实属罕见,是名副其实的“学霸部队”,全军珍视的“宝贝”。而且这支部队还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支在上海成建制,又是以上海籍官兵为主体的部队。薛迪敏告诉记者,该部队85%以上都是上海人,战场上经常可以听到战友们用上海话交谈。

图说:战士们在朝鲜战场上维护和保养探照灯 受访者供图

我带来了一壶祖国的水

聚会现场,两位老兵相见之后热情相拥,再叙战地之情。退休的心血管专家顾菊康,一生治病救人无数,他还清晰记得自己在朝鲜战场上接诊的第一个病人,就是眼前88岁的申南熙。1952年,在异乡,他们结下了生死之交。

1951年,因为遭受志愿军高炮和歼击机部队的沉重打击,美国远东空军改变战术,将白天空袭转为夜间轰炸。由于急需提升夜间防空能力,探照灯部队悄然入朝作战。1952年,只有14岁的顾菊康以探照灯一团卫生员的身份入朝,时年16岁的申南熙是雷达操作手。两人年纪相仿,又都是上海人,很快成为好朋友。

1952年5月24日深夜,两人同坐一辆卡车转移阵地,靠着车厢内的一卷电缆线睡得迷迷糊糊,突然因为路基松软发生了翻车。顾菊康被一吨重的电缆压住了衣服,申南熙被压伤了肩膀。“当时觉得天旋地转,被压得喘不过气,还被淋了一身汽油,当时就觉得完了,这时候我听到了顾菊康的声音,就听见他在念叨怎么办?怎么办?”

顾菊康挣扎着脱困后,发现申南熙情况危险,立即和众人用千斤顶将他从车底下救出。“救出后发现他肩膀脱臼,但我当时一点急救实操经验都没有,一下子傻眼了。”紧张之下顾菊康站在原地背起了急救口诀,在老兵的提醒下才找来急救箱,经过简单的处理后,拦下一辆车,将申南熙送往后方治疗。

申南熙被送到战地医院几天后,医院就遭到了地毯式轰炸。战友回来找他,看到医院已经被夷为平地,以为他牺牲了。没想到3个月后,申南熙好端端地出现了。原来他在入院后不久,就搭乘医疗专列回国治疗,恰好躲过了轰炸。回国后因伤势恶化,申南熙被鉴定为伤残,本可不去前线返回上海,但他觉得连战场都没上就回去实在太丢人了,于是找机会从医院溜出,打了一壶水,“反向”折返回到朝鲜。

由于和部队失联,来到朝鲜后,申南熙只能一路打听,步行归队。他回忆说,这一路风餐露宿,但那一壶水他始终没有碰过。走了整整一个多月,终于在地平线上看到了直冲云霄的探照灯光柱,这是探照灯部队独一无二的标志,看到光柱就等于找到了战友。当听到阵地上一片欢呼:“‘双料’(因为两次死里逃生获得的绰号)没死,他回来啦!”申南熙终于忍不住放声痛哭,向战友们举起水壶高喊:“水,我带来了一壶祖国的水!”

图说:技术人员检修完探照灯后,在进行测试 受访者供图

用回忆录定格昔日烽火

“类似这样生动感人的故事太多了,都是战友们的亲身经历,我们担心万一以后不在了,把这些故事也一起带走了。”顾菊康告诉记者,为了让探照灯部队,以及老兵们的故事不被遗忘,多年来他们一直在策划撰写一本回忆录,从志愿军一线官兵的视角,还原那段烽火连天的历史。

历经十余年,名为《上海探照灯团志愿兵入朝参战纪实》的回忆录终于完成,从参战者的第一视角,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战斗细节。比如1952年6月10日,11架B-29重型轰炸机前来空袭郭山大桥,探照灯部队将其全部照中,防空火力随后予以重创。顾菊康当时就在阵地上,用一台防空望远镜目睹了战斗的全过程。

顾菊康亲眼看到,当一架B-29轰炸机被探照灯锁定后,一架我军的米格-15战斗机从其防御火力薄弱的机腹发起攻击。一串炮弹精准射入轰炸机机身,立即引发了剧烈的爆炸。“整整20分钟,天空都在下‘碎片雨’,等‘雨停了’我和战友们第一时间赶到坠机现场寻找战利品。”顾菊康说,在当天的战斗中,2架敌机被击落、1架被击伤,极大震慑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回忆录还记录了许多堪称传奇的战例。在没有防空火力参与的情况下,我军仅用多台探照灯,就“击落”了两架敌机,创造了世界防空史上的奇迹。1953年3月15日夜,探照灯部队在朝鲜安州地区4000米高度上照中1架美军F-80C型战斗轰炸机,使敌飞行员产生错觉,坠毁于安州西南地区;1953年4月12日夜,又在3000米高度上照中1架美军F-94型飞机,该机在规避机动中撞山坠毁。

图说:《上海探照灯团志愿兵入朝参战纪实》 受访者供图

还原铁血瞬间不遗巨细

回忆录中不仅有光辉的战果,还有很大篇幅关于战争残酷瞬间的记录。在现代化战争中,并没有前后方之分,特别是作为“高价值目标”的探照灯兵们,随时随地都要面对生死。

顾菊康至今还记得一些细节,比如当年最受欢迎的战地食品就是肉罐头,士兵们领到后都会尽快吃掉,因为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顿。有一次,美国的细菌弹就丢在他眼前,许多不知名的“怪虫”从弹体内爬出。负责消杀的3个卫生员全部感染伤寒,其中之一就是顾菊康,他至今还饱受后遗症的困扰,便秘和腹泻反复交替,70年未曾痊愈。

薛迪敏告诉记者,有一次他接到命令带人到某个阵地维修设备,刚刚修好离开几分钟,只听背后传来一声巨响,跑回去一看整个阵地都在轰炸中消失了,只救下一名神志不清的幸存者。还有一次探照灯一团接到命令要前往一个阵地防守,战场都看好了,突然又被派到另一处防守。后来才知道,原先要防守的阵地名叫上甘岭,顶替他们的连队战后只有4人生还。

“写下这些故事,是要告诉后人,战争是残酷的、可怕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但若是侵略者再度发起战争,我们也不要害怕,中国人民能够战胜一切强敌。”

图说:志愿军老兵薛迪敏(右)、顾菊康(左)参观位于永福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

奔走传递只为薪火永续

参与撰写回忆录的,是24位志愿军老兵,但等到回忆录完成,24个作者已经没剩几人。今年7月19日,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顾菊康和薛迪敏来到位于奉贤区永福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将最后一本回忆录捐赠给馆方,完成了老兵们长久以来的心愿。

捐赠仪式结束,他们来到永福园老兵公墓祭奠战友,这里也被称为“最后的军营”。身形已经不再挺拔,年轻的战士早已白发苍苍,但军礼依然标准有力。“将来我们也会来这里报到的。”老兵们说,战场上经历过生死的人不害怕离去,只是担心自己的故事被人们遗忘。

为此,他们希望将自己的回忆通过这本书传递给后人,而不是默默无闻湮没在历史洪流中。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用巨大的牺牲,捍卫了祖国的和平与尊严,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被永世铭记,回忆录也能让后人更清晰地看到这些战士有血有肉的面容。

上海永福园总经理徐汶强告诉记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馆作为国内唯一民间筹办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已经收集了1352件历史文物,大部分都是志愿军老兵或家属捐赠。“近年来展品数量有了很大提升,但我们的心情很沉重,每多一件展品,都可能意味着一位老兵的离去。”

徐汶强说,在今年新增的200多件藏品中,这本回忆录尤为珍贵,是研究抗美援朝战斗历史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纪念馆中,这样的文献资料、口述实录还有很多,观众们也很希望阅读这些资料。为此,馆方正在研究如何将这些资料数字化、互联网化,让观众能够更好地阅读历史,感悟抗美援朝精神,也让老兵们放心,他们的功绩与故事永远不会被后人遗忘。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普陀区哪里有培训养老护理员的 ... 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激发广大养老护理员“学技术、练本领、比技能”...
浙江文化博物馆镇馆之宝 浙江百... 迎亚运、看展览、赏文物。今天上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联合推出的《蔚为大观——全省博物馆...
展青年风采、扣廉洁纽扣,202... 9月27日,普陀区纪委监委和团区委在区党群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扣好年轻干部廉洁从政的第一粒扣子”——...
上海老弄堂里的老房子 上海小弄... 在上海老房子艺术中心,许子祈(中)和钱文华(右)讨论行走课堂的收获。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我每天...
中国男足晋级八强 中国队u20... 【#中国男足晋级八强#】#国足亚运队1比0卡塔尔队# 9月27日,在杭州亚运会男足比赛首轮淘汰赛上,...
网络安全大赛怎么报名 2018... 9月26日,在上海市总工会指导下,由浦东新区总工会、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中共浦东新区委员会网络安全和信...
关于加强业委会建设的建议 松江... 业委会是基层社区治理“三驾马车”中最能体现民意的自治力量,而它又普遍面临组建难、运行难、监督难、评价...
问卷调查:九成公众期望全国爱卫... 2023年9月26日,由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新民晚报社新民周刊主办的“爱国卫生运动与控烟”媒体工...
展示上海残疾人在非遗创作中的最... 今天下午,“匠心传承庆华诞 人民非遗开新篇”2023年上海市残疾人非遗作品展暨云南省残疾人非遗精品特...
上海旅游节花车巡游在哪里 花车... 9月27日,第34届上海旅游节花车巡展临港新片区专场活动盛大开启,16辆花车车队来到滴水湖畔,开启临...
再制造产品进口试点 商务部保障... 9月2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商务部...
旅游节花车首次亮相临港新片区,... 9月27日晚,第34届上海旅游节花车巡展活动——临港新片区专场活动开启。这也是上海旅游节创办34年以...
老有所为、小有所学、全家参与,... 今年78岁的陈晓光自幼就喜欢读书学习,家庭学风优良。2007年退休后,一直在上海市老年大学学习。从2...
绮剧闅滅绀惧尯搴峰璇婄枟... 心理健康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是构建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对精神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
中国第十三次北冰洋科考 中国第... 今天,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此次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
涓存腐鐮佸ご浜屾湡鎵╁缓宸ョ▼... 9月27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周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交通运...
国家新批五大自贸试验区 全国2... 十年来,全国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各个自贸试验区在加强联动发展、促进优势互补方面开展了哪些探索?未...
要把写字楼搬进乡村,还在社区打... 9月27日,奉贤区举行“新时代好班长任期目标135工程”擂台赛暨“贤城书记故事汇”活动。12名居村党...
上海智慧出行设计谷今日开园 9月27日,2023国际智慧出行设计大会在嘉定召开。会上,上海智慧出行设计谷正式开园。9月26日,在...
共话中国经济新机遇|意大利中国... 新华社意大利米兰9月27日电(记者周啸天)意大利中国理事会基金会会长马里奥·博塞利日前在意大利米兰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