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创新共同体如何助力上海普陀成为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
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地处G2、G42高速上海段入口,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陆上交通要冲,这里集聚了一批科研院所、高校以及诸多科创平台,是普陀区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早在2023年4月,上海市普陀区委、区政府提出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成为打造普陀科创品牌、助力普陀区建设产业创新高地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对接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布局,也有利于营造科技创新牵引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
9月22日下午,由上海市普陀区政协和上海市政协与地区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的“2023苏州河论坛”在上海跨国采购中心举办,此次论坛聚焦“武宁创新共同体与产业创新高地建设”。
论坛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在论坛现场,普陀区政协副主席严永强代表区政协发布2023年重点课题《打造武宁创新共同体,助力普陀成为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研究》研究成果。
上述研究指出,对标国内外成熟的创新共同体,当前,武宁创共同体的发展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如区域内领军型科技企业不多,集聚度不算高,创新主体的能级有待提升,同时科创产业的匹配度还需要加强,科研院所覆盖的专业领域和区重点产业的关联度还不是很高,“技术价值”难以直接转化为“市场价值”,另外创新制度供给也仍然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研究进一步建议,要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提升普陀区科技创新的浓度,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创新生态,同时要把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潜能,培育创新型总部和高科技产业集群,此外还要更加深入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集聚长三角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流、技术流,推进优质产业效果与创新型企业落地。
上海工业控制安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执行院长蒲戈光在论坛中指出,创新能力的根源就是人才,作为一家创新科技企业,其与上海各高校的软件工程学院展开长期合作,在公司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引聚一批“候鸟型”人才,“我们跟很多园区正在合作,我们不仅仅为高校培养人才,也为企业培养人才,因为企业的人才也要不断获取知识才能不断发展,这样才能打造一个真正的产教融合平台。我们也希望各大高校、政府、企业、地区能进一步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创新优势,才能为创新体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为武宁创新共同体的一员,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郑军奇表示,创新的要素是创新相关的资源和能力的综合,主要是指创新者、机会、环境、资源。此前,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联合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科研平台,成立了“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通过联盟的基础配件以及与长三角内多所高校的联合,已在机器人自主导航芯片领域方面实现产业化成果落地,未来计划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郑军奇建议,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包括税收的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为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创新载体建设投入,优化创新资源分配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同时可以加强对创新项目的质保等服务,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所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则指出,长三角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优质资源富集与综合优势凸显的区域之一,具有人才资源丰富、制造业明星城市多、各类企业数量多规模大、金融资本集中度极高、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效应优良等优势。
“武宁路作为连接上海中心城区与长三角的‘主干道’,能够凭借区位优势、集聚的科创资源与鲜明的产业特色,有效对接沪宁产业创新带,为苏南科技与产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入苏南创新生态圈,成为长三角产业创新高地。”何建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