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 工作重点在基层。普陀区司法局长寿路司法所坚持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持续发力、综合施策,着力在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上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依法推动楼宇治理提质增效,汇聚法治资源,保障旧改攻坚,跑出基层依法治理“加速度”。
“硬法”+“软法” 推进楼宇“善治理”
长寿路街道地处市中心区域,交通便利,楼宇体量大,有商办楼、商务楼、商住两用楼宇等各种类型的楼宇75栋,数万人工作、生活在楼宇中。一直以来,商务楼宇被形象地称为“竖起来的社区”,汇聚了多元的群体,并孕育了复杂的楼宇社会,要素体量大、服务管理形态特殊、风险隐患发现处置难。
自2021年以来,长寿路司法所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商务楼宇风险防范,加强法治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楼宇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打造楼宇治理的法治样板。
调研现场
辖区内的圣天地小区是一个集商业、办公、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性全开放式社区,楼宇性质不尽相同,业主成分多元复杂,在辖区内是一块要素多元、特色突出的治理单元,也是管理上的一大难点,小区楼宇内一度治安案件高发,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是出名的治安重点地区,群众反映强烈。
为此,长寿路司法所针对楼宇内规范经营、行为秩序、装修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共同遵守的内部规则,作为区域治理的内部“法规”,引导大家共同遵守。
此外,长寿路司法所还依托楼宇“红色议事厅”社区治理平台,推动制订“联民联企”和“楼事楼议”机制。“联民联企”机制,即对楼宇内经营的企业、居民、住户开展日常走访,主动上门倾听需求、接受法律咨询。“楼事楼议”机制,主要是围绕公共事务、自治共治事宜等共商共议,进一步发挥志愿者,包括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基层法治观察员等在其中的力量,推动形成楼宇治理的自治力量。
结合区域实际,长寿路司法所借普陀区“平安楼宇”建设专项行动的东风,致力于探索行之有效的法治模式来解决问题,制定完善公约、民约、行业规章和团体章程等,推动法律制度与其他社会规范相互衔接、互补互动,实现基层社会“硬法”和“软法”共治。
为居民普法
长寿路司法所坚持以解决问题、依法依规为导向,围绕楼宇管理难题,立足于提升针对问题的全面性、适用法律的有效性、措施落地的操作性,着眼于基层现实问题,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楼宇治理,将复杂的法律问题落实到社区生活的细处,实现“践约而行、依法而治”,进而助力推进楼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前,治理已见成效,圣天地小区以往存在的监管缺乏、底数不明、风险隐患滋生等突出问题,逐步有效改善,区域整洁的柏油路面、亮堂的公共会客厅、全覆盖的智慧门禁,已经成了业主、居民心中的“平安美丽家园”。
党建+法治 跑出征收“加速度”
针对地区特点,做好征收文章,护航街道中心工作,展现新时代基层司法所的新作为,这是长寿路司法所“八五”普法以来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
长寿路街道东新片区网格化综合管理服务中心新建工程地块、普雄路(曹杨路—武宁路)道路改扩建工程地块(普陀一村)是普陀区今年首批“两旧一村”改造地块项目,仅用27天,两个地块签约率均达100%。长寿路司法所用担当、专业、细致,为推动此次地块征收项目注入了“靠谱法治”力量。
签约公示
普陀一村是上海市首批工人新村之一,绝大部分属非成套房屋,是民生改造项目中难啃的“硬骨头”。法律服务保障团队做足功课,对人口构成复杂、矛盾较为突出的家庭进行重点分析,多次搭建沟通平台,做到调处在前,化解在先。
项目启动伊始,长寿路司法所就在“两手抓”上发力。一手,与街道、西部集团等相关部门共同建立临时党支部,发挥支部“战斗力”,每周召开例会,研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格党建分片包干制,凝聚各方力量,一起化解矛盾、协调关系。另一手,由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员、律师组成法律服务保障团队,进驻项目基地,坐班制为居民提供政策宣讲、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党建+法治,为推进地块征收跑出“加速度”。
多方联合协调矛盾
期间,一户家庭有5个共有人,因对征收补偿款的分配异议较大,争论不休。法律服务保障团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请来5名当事人,针对权利义务模糊不清、共有人顾虑重重等实际问题,细致耐心地进行讲解分析。经过反复深入的交谈,终于促成5人达成一致意见,出具了人民调解协议书,助推征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据统计,法律服务保障团队接待咨询27场、174人次,化解矛盾15户。
砥砺奋进新时代,履职担当展作为,长寿路司法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法律服务需求,注重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主动做好法治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法治工作软实力,力争交出新时代“八五”普法的满意答卷。
来源:上海市普陀区司法局